更新时间:2025-10-28 04:03:05
自从夏末开始忙碌,几场秋雨过后,天气突然进入速冻模式,转眼间要过冬了。窗外的银杏树仿佛正在进行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每一片叶子都镀上了阳光的金色。在这个静谧的周末,我捧着自己调制的玫瑰枸杞红茶,品味着一个属于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的秋日午后。 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Eat Pray Love)是2010年上映的美国影片,由瑞恩·墨菲执导,朱莉娅·罗伯茨主演。本片根据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的同名自传改编。女主角莉兹(Liz Gilbert)原本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活—成功的丈夫、舒适的住所和稳定的社会地位。然而,她逐渐感到空虚与迷茫,最终决定结束婚姻,踏上了一场从美国纽约到欧洲意大利和亚洲印度及巴厘岛的环球之旅。 初次看这部电影时,我和许多网友的感觉一样:女主角就像一个矫情的中产女人。然而,当我了解了原书作者的人生轨迹、创作理念以及后续发展以后,我看到真实的吉尔伯特其人其事,远比莉兹这个角色更为复杂、丰富和坚韧。她说:“我爱写作胜过爱自己”。在《美食、祈祷和恋爱》这本书之前,她已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小说和纪实文学,但远未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她焦虑、抑郁、痛苦……最终,她选择离婚、卖掉房子、辞去工作,用一本书的预付款,踏上突破自我的旅程。这段旅程成为了她畅销全球千万册的自传。于是,我懂得了她的崩溃与重生。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一些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再来审视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莉兹的旅程并非一场地理上的迁徙,而是一场对“自己房间”的艰难追寻与内心构建。在意大利,“美食”是为了滋养感官与自我赋权。在印度,“祈祷”是清扫内心的瓦砾及打破社会框架。在巴厘岛,“恋爱”是测试“自我房间”的边界与弹性。她领悟到:“为爱失去平衡,也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最终她找到了一个坚固、完整而独立的内心王国。 伍尔夫认为女性理想的生活是:“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然而,对于需要担起各种角色、并为生活奔波的普通女性,这种理想化的自由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脚步能抵达多远,而在于内心能否构筑起那个足以安放自我的空间。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最终不是由砖瓦构筑,而是由清醒的自我认知、自主的价值选择和有意识的内心修炼共同建成。 “我需要我自己。”这句简单而震撼的告白,是女主角莉兹整个旅程的精神收获。人生,唯有不断突破自己,我们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当我们的心真正抵达了“自己的房间”,自己成为这里唯一的主人,那么,所有的脚步,无论停驻或前行,都将充满意义。在馥郁的茶香中,我豁然顿悟:如果脚步无法抵达,那就让心到达吧。真正的抵达是心之所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吐槽简评-张艺谋何以至此?!
今晚锁定,不见不散!
